栏目导航
最新新闻
-
暂时没有数据
预制舱在电力行业的应用:变电站、储能站配套案例及优势分析
文章出处:本站 人气:179 发表时间:2025-09-02 10:30:16
预制舱是一种集电气设备、控制系统和辅助设施于一体的工厂预制标准化舱结构,具有模块化、集成化和可移动性的特点。近年来,它广泛应用于电力行业的变电站和储能站建设,大大创新了传统电力工程的“现场浇筑、分散安装”方式,完成了“工厂预制、现场拼接”的高效建设。结合具体应用案例,详细说明了电力行业预制舱的适应场景和关键优势。
一、预制舱的关键特点:电力工程高效建设的基础
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设计,预制舱的实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
环境适应性强:舱体具有抗风、防雨、防尘、防腐等特点,可根据使用环境选择隔热层(适用于) - 30℃至极端温度为50℃)、防爆结构(适用于易燃易爆场景)、防凝装置(适用于高湿度环境),满足不同地区电力工程的需要。
灵活可移动:机舱底部配有起重点和牵引装置,可通过汽车和火车运输,适用于临时供电和紧急维修;同时,支持多舱组合拼接,可根据电力容量需求灵活扩展。
预制舱主要用于变电站 35kV 以下配网变电站,110kV-220kV 主网变电站二次设备室、开关柜室、SVG 无功补偿室等,特别适用于城市电网升级、边远地区供电等场景。
城市配网预制舱式变电站
项目背景:某城市旧城区电网改造,需要新增一个 10kV 配网变电站,但用地紧张(可用面积仅为可用面积) 200㎡),并且要求施工周期短(不超过) 30 天),避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。
配备预制舱:选择“33”舱组合方案-1 预制舱(内置开关柜) 10kV 高压开关柜,测量装置)、1 内置变压器预制舱(内置变压器预制舱) 500kVA干式变压器、1 二次设备预制舱(内置监控、保护、通讯设备),单舱尺寸 3m×6m×3.5m。
实施效果:工厂只需完成舱体的生产和设备调试 15 天,现场吊装拼接,电线连接只需要 5 天,总工期 20 与传统变电站建设周期相比(60-90) 天)缩短 60% 上述;仅占地面积 180㎡,比传统变电站节省更多 30% 土地使用;投入运行后,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实现无人值守,运维人员减少 50%。
项目背景:某山区风电项目配套设施 110kV 位于海拔的变电站 1500m 山区,交通不便,现场工作条件极端,传统混凝土变电站建设困难。
预制舱设备:选择“模块化扩展”方案,关键设备(主变压器,GIS 组合电器,继电保护装置)各自集成于一体 6 一个预制舱,舱体采用强化钢结构(抗风等级) 12 级)、加厚隔热层(适应性) - 25℃低温),并配有光伏电源应急照明系统。
实施效果:预制舱通过山路运输至现场后,10 天气完成吊装组合;舱体密封性能好,能有效抵御山区潮湿、寒冷、多风的环境。与传统变电站相比,设备运行故障率降低 40%;由于后期风电扩容需求,只需增加新的风电扩容需求 2 升级可以通过个人预制舱来完成,扩展周期仅为 15 天。
随著新能源储能产业的发展,预制舱已成为电化学储能、压缩空气储能等系统的关键媒介,主要用于电池储能、储能变流(PCS)对储能系统集成度低、安全防范困难等问题进行监控运维舱等处理。
大型电化学储能预制舱项目
项目背景:某光伏电站配套设施: 100MW/200MW 电化学储能站,需要实现“光伏”能源储存“协同运行,要求能源储存系统响应速度快,安全性能高。
配备预制舱:选择“电池舱” PCS “一对一装备,每个电池舱内置 2MWh 磷酸铁锂电池组,电池管理系统(BMS)、火灾系统(烟雾报警) 气体灭火),PCS 机舱内置储能变流器和测控装置;机舱采用防爆设计。机舱内设置温度、湿度和气体浓度实时监测传感器,数据连接到后台监控系统。
实施效果:200 只使用一个预制舱 45 与传统储能站建设周期相比,天完成现场布局(90) 天)缩短 50%;单独密封电池舱,防止电池热失控扩散,投入运行1 年没有发生安全事故;电池状态的准确管理是通过舱内监控系统实现的,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效率提高到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92% 。
项目背景:某工业区为降低峰谷电价差成本,建设 10MW/20MW 分布式储能站,需要就近接入厂区配电网,并且不占用太多生产用地。
预制舱配备:选用“紧凑型集装箱预制舱”,单舱集成 1MWh 电池组和PCS 系统,尺寸 2.4m×6m×2.6m,可直接放置在工厂空地上;舱体配置并网切换设备,可实现“峰谷套利”和“应急供电”的双重功能。
实施效果:10 个预制舱 2 天完成吊装、3 天完成并网,总建设周期仅 10 天;占地面积仅 150㎡,适合厂区有限空间;通过智能控制系统,每年为园区节省电费约 200 万元,投资回收期缩短至 5 年。
(1)缩短施工周期,降低工程造价
预制舱将 70%-80% 工作量转移到工厂完成,现场只需简单的工序,如吊装、拼接、接线等,施工周期比传统模式缩短超过50%;同时,降低现场人工、材料运输、现场平整等成本,降低综合建设成本 15%-25%。
(2)提高设备的可靠性,降低操作和维护的难度
工厂预制环境可控,设备安装精度高(偏差)≤2mm)、与传统建筑模式相比,调整充分,运行后设备故障率降低 30%-40%;舱集成设计便于集中监控,支持远程操作和维护,可实现无人值守,降低操作和维护成本 50%上下。
(3)节约土地资源,适应复杂情况
与传统模式相比,预制舱变电站和储能站的占地面积更大 20%-40%,特别适用于城市主城区、旧城区等土地短缺场景;同时,机舱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,能够满足高海拔、寒冷、潮湿、寒冷、多风等复杂地区的电力建设需求。
(4)支持新能源发展的灵活拓展和适应
预制舱模块化可根据电力负荷和储能能力要求灵活调整舱体数量,扩展周期短(10-15) 天);与风电、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具有较强的兼容性,能够实现高效配套,帮助消耗新能源。
标准化设计:需要遵循电力行业的标准(例如) DL/T 5457-2010《预制舱变电站技术指南》)确保了机舱尺寸、设备接口和通信协议的统一,便于以后的扩展和维护。
安全防范:储能预制舱需要加强消防、防爆设计,电池舱和PCS 保持机舱安全距离(≥5m),防止安全事故蔓延;高寒地区应选用低温性能好的设备,确保冬季正常运转。
运输与安装:根据舱体重量(一般) 10-20t)选择合适的起重设备,在运输过程中进行固定和保护,防止机舱变形和设备损坏;现场安装应校正平整度(偏差)≤3mm/m),确保系统性能稳定。
预制舱以“工厂预制、现场拼接”的方式,彻底改变了电力行业的传统建设方式,在变电站、储能站等场景中显示出周期短、成本低、可靠性高、可扩展性强的显著优势。随着电力行业向智能化、新能源化转型,预制舱将进一步向“智能化”(集成化)转型 AI 监控)、绿色化(选用环保材料)、微型化(紧凑型设计)的发展,已成为电力工程高效建设的关键设备,有助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。
- 上一篇: 预制舱施工流程详解:吊装安装、调试步骤及注意事项
- 下一篇: 暂时没有数据
-
暂时没有数据